|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4 14: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时期制度创新的方式、战略与策略——中国改革思路研究之一
三、制度创新策略的运用
在制度创新中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设计与选择外,还需要有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设计与选择。小平同志深谋远虑,采取了以下策略,增加了动力,减少了阻力,非常成功。
其一是创新突破的策略。创新就是要大胆试验,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旧体制是由一套慢慢稳固下来的结构、一套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一套已经规范化了的办事程序构成的。改革就要在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规范程序方面下功夫,突破原有结构框架、思维方式和规范程序,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构建出新的结构、模式与程序。突破未必全是创新,但是,没有突破决无创新。
然而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人没有做过,其他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4]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同时,改革又是充满挑战的事业与试验,人们会龅叫矶嘣は任薹ü?计到的风险与挫折,只能勇于应战、敢担风险。因此,要改革,就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条,突破框框,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5]
提倡创新突破,决不是莽撞,更不是蛮干。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制度创新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很多创新突破并不是一下子就很完善的,甚至在试验中还可能出现差错。因此,在提倡敢闯敢破时,要细心谨慎,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经验,对的就下决心坚持,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就赶快改正。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的创新,的创新。
其二是保留等待的策略。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人们原来早已习惯的生活状态。一旦改革发生,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就被打破了。这就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和思想上的疑虑。这些不安与疑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害怕已有的利益受到损害。相当多的人不知道改革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另一类疑虑是担心改革的最终结局。改革是一项大的试验,是一种大胆的摸索。任何改革 ,包括具体的改革措施,都会有三种结局:一是失败;一是虽未失败,但与预料相差甚远;一是成功。因此,在开始改革时,谁都不能打包票:改革一定成功。正因为如此,相当多的人会有观望的心理。
在改革中,应当允许人们有不同意见,应当允许人们观望,应当允许有些人对改革持保留态度。正确的策略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人们的真实心理,对改革中的疑虑要和人民一道加以科学的和预测,对多数人不理解的事情,暂时先搁置起来,等到绝大多数人理解了、愿意参与了再去干。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应当尊重人民的意愿。
解除人们对改革抱观望、疑虑态度的积极办法是加速改革进程,找准旧体制中一些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容易变革的领域先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同时,要让更多的人尽可能快地获得实惠。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应当实行公正的分配。凡是在改革中出力最多的人,应当获得最多的改革红利。而对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体,也要适当地采取补偿政策。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其三是避免争论的策略。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它会触动人们的利益,会调整人们的社会地位,会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改革中,一切原先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都要受到实践的严格检验,所有已经成为传统和教条的东西都要拿出来重新审视。正因为如此,就必然要招来许多激烈的争论。 改革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争论的。不争论清楚是不行的。比如,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对不对?要不要在改革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对真理标准的全国性大争论,产生了意义深远的思想大解放,从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大争论,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扫清了障碍。正是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大讨论,为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对于改革中与意识形态有关的问题,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是需要争论的。但是,改革中有更多的问题不带有意识形态性质,也不具有是非性质,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对于这些,就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开展讨论、辩论、争论。不争论,避免争论不是说任何争论都不必要,而是指要避免去作不必要的争论。改革是要在探索中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有许多事情只能在实践中试验,其成败得失并不是靠事先的抽象争论所能搞清楚的。为了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探索和试验,就应当避免那些无谓的、不必要的争论。
注释:[1][2][3][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113,284,258 -259,37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