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4 15: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台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概况(四)
三、专题计划
(一)"清代粮价的统计与考察"
台北故宫和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在的清代粮价单,以及北京中国社科院所的清代后期粮价钞档,为20世纪以前中国史上最可靠的官方统计资料。虽然以这批材料为主的粮价史研究,已有不少的国内外学者参与其中,但对这批资料进行全面性的搜集和研究的学者当中,以王业键最具资历。他所主持的"清代粮价的统计分析与历史考察"研究计划,便是奠基于他20年来长期累积的成果,并结合其他经济史及统计学者共同执行。
此计划从1996年起,即有系统的将台北故宫和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粮价资料输入电脑。1998年更与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签约,将清代后期(1820-1910)粮价钞档8000余件陆续键入电脑,企望未来二年内能将清代粮价资料库建立起来,提供学界使用。该计划也对这些量化资料作选择性的统计分析,观察粮价长期变动趋势、周期性、季节性,及各地区的粮价差异情形。此外,粮食供需的历史研究也是该计划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可藉以了解粮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如农作物分布与轮作制度、气候变迁、人口增长、货币数量、以及米粮贸易组织与信用等等。
这个计划尚持续进行中,但已获致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在粮价统计分析方面,已研发一套"清代粮价统计分析之专家系统",为一可提供填补遗漏值及分析粮价时间数列的系统化程式。并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二篇:《清代苏州府粮价资料之统计分析》与《清代粮价之时间序列模型》。(注:陈仁义、王业键、胡翠华:《清代苏州府粮价资料之统计分析》(将刊于《经济论文》,1999年);胡翠华:《清代粮价之时间序列模型》,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数理统计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在粮食供需的系列研究方面,首先完成《十八世纪中国粮食作物的分布》、《十八世纪中国的轮作制度》与《十八世纪中国各省粮食丰啬图及粮食运输路线图》。(注:《十八世纪中国粮食作物的分布》一文,见本文"一、中国经济史研究回顾"一节;另有王业键、谢美娥、黄翔瑜:《十八世纪中国的轮作制度》,见《中国史学》8 (日本:东京中国史学会,即将出版)。)这就是生产部门最基本的土地利用状况所做的分析,丰啬图及粮食运输路线图皆以府为单位,分省图示,将来可结合各省粮价变动趋势作综合研究。另外还完成有关粮价与气候变迁、东南沿海四省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仓储数量与分布、田赋蠲缓措施与粮价关系的研究论文,分别考察清代气候周期、灾害与粮价变动的关系,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市场关系性,常平仓储额的地理分布、储额变动及其与人口增减的关系,以及乾隆时期田赋蠲缓与粮价的互动等主题。(注:有四篇论文:王业键、黄莹珏合著二篇,即《清代中国气候周期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一个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一期),及《清中叶东南沿海的粮食作物分布、粮食供需、及粮价分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将刊于第70本(1999年);王良行、陈修平:《清乾隆朝田赋蠲缓措施与米价的互动关系:以台湾为例(1738-1786)》,见本文"二、台湾台湾史研究回顾"一节;以及《十八世纪中国的仓储政策与数量分布》,未刊。)
该计划还编成《中国各省人口统计,1749-1850》,是根据清代各朝宫中档各省陈报的人口数,及梁方仲、严中平搜集的人口资料集编而成,时间及较梁、严二人更为完整丰富。近期拟对梁方仲1820年各府州中可疑的人口及面积数据作必要的修正,重建各地区的人口密度。此外,以此研究计划资料为基础,至1998年为止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计有四篇。(注:这四篇硕士论文中,统计分析和历史研究各有二篇。除了上文提到的胡翠华之外,其余三篇分别为:林志哲:《以EM法则来解决时间序列资料遗漏之研究》(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数理统计研究所,1996年)、黄翔瑜:《十八世纪山东省粮食作物与轮作制度的分布》(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谢美娥:《清代前期湖北的人口、商业化与农业经济变迁》(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而王业键与Ramon H. Myers 合作撰写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九卷中"Economic Life,1644-1800"一文,则吸取了一部分王业键的粮价研究成果,将于2000年问世。由于粮价变动按阳历观察较为准确,且为了方便国际学术界利用这批粮价资料,该计划附带开发了"两千年中西历转换"资料库,开放给需要者使用。(注:网站地址为http://www.sinica.edu.tw/ftms/luso.htm. )未来二年内,此计划还将进一步对粮食流通与市场,如各省粮食供给丰啬粮食运输、米粮业组织及信用的部分撰成专文。
(二)"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
这个计划始于1994年9月, 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整合院内的人文及研究人员,跨所合作的大型主题计划,由李远哲院长发起,先后由张光直、萧新煌担任总主持人。以东南亚区域为空间范围,研究方向包括南岛语族的历史,东南亚区域的语言、宗教、文化,脱离殖民统治后东南亚的、经济、社会,以及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族群的互动关系等等。此计划每年均有十几个支计划分头进行,同时也奖助博士后研究及博、硕士论文的撰写,并出版《东南亚区域研究通讯》、"东南亚研究论文系列"、以及研究书目。《通讯》是以提供国内外东南亚研究概况,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人物、出版品等讯息为主,已出版六期。"论文系列"则是各项支计划研究成果的呈现,目前已刊行24篇论文。(注:有关"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各项讯息皆可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网站上看到,"东南亚研究论文系列"各篇论文也全文刊于网站,网址为http://www.sinica.edu.tw/~proseaw3/。)
此项计划之中,有二个支计划皆以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为主轴,分别是陈慈玉主持的"日本南进政策下台湾与东南亚的贸易和资源分配"、林满红主持的"日治时期台商的东南亚经贸活动"。前者已完成研究报告《初论日本南进政策下台湾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一文,主要是环绕日本"南进论"性质由庶民性渐转为具体化国策,20-30年代台湾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可从两种层面的发展来观察,一为东南亚(尤其是爪哇)成为台湾茶叶(主要是包种茶)的主要市场,一为东南亚的矿源陆续输入台湾以配合本地电力资源,发展台湾的化。(注:PROSEV Occasional Paper,No.1(Dec.1997).)
相对于陈慈玉讨论日本政府政策主要货物的进出口所进行的研究,林满红较注意大商人所代表的商人族群,在台湾与东南亚经贸活动中的角色。后者已完成《印尼华商、台商与日本政府之间:日治初期台商的东南亚经贸活动(1895-1919)》一文,从出口台湾包种茶的商人(尤其是郭春秧)为对象,考察日本统治初期台湾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中,印尼华商、台商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关系。林满红认为,台湾包种茶输出东南亚(尤指印尼)的商人中,日本籍的印尼华商人不但居于领衔地位,而且对台商经商东南亚也具有先导作用,同时日本政府的"南进"政策很大部分也是仰赖这群华商在东南亚建立的商业网络和成就而得以发展。(注:PROSEV Occasional Paper,No.1(Dec.1997). 此文亦题名《华南、台商与日本政府之间:日治初期台商的东南亚经贸活动》,刊于《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7辑。)
(三)东北亚区域研究计划
与"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相对的另一个亚洲区域研究,为"中央研究院"1998年开始执行的"东北亚区域研究计划",也是跨所合作的大型研究计划。该计划研究的空间范畴含盖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及蒙古、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及琉球群岛等相关地域,著重东北亚区域内各地区的关系、比较或亚洲统合研究。目前六个支计划中,有三个涉及经济史,包括李宇平主持的"日本与华北经济萧条(1930-1935)--一九三○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对东北亚经贸圈的冲击",林满红主持的"亚太经济中台湾、香港之间的竞合关系--日治台湾时期之经验",以及陈慈玉主持的"日本殖民台湾与朝鲜之矿业发展比较研究"。除了李宇平之外,后二个支计划都是与日本统治时期台湾经济史关系甚密的跨区域研究。
(四)"台湾资本主义扩张及经济发展之长期趋势研究"
这是由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所、社科所与台史所10余位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的集体计划,以探究台湾资本主义发展的脉络、本质,及台湾与东亚、东南亚之间的经济关系为目标,堪称为1998年台湾经济史研究中最庞大的研究计划,该计划包含三大研究范围:(1)成长、 发展与分配,(2)资本扩张与区域间经济关系,(3)造船、航远与贸易。第一项研究范围旨在观察台湾近百年的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其分支计划探讨的课题,包括农业、工业政策对农业、工业发展的影响,茶叶发展与台湾在地资本的关系,台湾的地方政策与地主资本累积的变迁,战后台湾经济成长的分析及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所得分配等等。(注:研究人员方面,战后台湾的经济成长及决定因素由胡胜正、陈明郎提纲,朱云鹏处理台湾产业发展与所得分配,皆是战后时期;傅祖坛和许松根分别担任农业及工业的研究,曹永和以茶业为主,黄绍恒则讨论地主资本累积的延续与变迁,讨论的时程或自1860年、或自1895年起。)第二项研究范围实以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拓殖株式会社(1936-1946)为研究核心,以台拓在台湾的农垦、移民、军需工业、工矿业,以及在中国华南、海南岛、东南亚等地的海外事业为范围。研究台拓的岛内事业,主要探讨台湾的农业开发与台湾工业化的关系、资本主义在台湾发展的特质。研究台拓的海外事业,主在考察日本资本主义与海外投资的关系,探讨国际区域间的经济往来。(注:台拓的开垦及栽培事业由王世庆研究,台拓的工矿投资事业及其与台湾工业化的关系由张炎宪研究,朱德兰处理农业移民事业与军需工业的部分,台拓在华南的经营(福大公司)在海南岛的事业分别由刘序枫及钟淑敏研究,周婉窈则是对台湾总督府的"南方调查"做总体评估。)第三项研究范围包括台湾船业的发展以及近百年的航运与贸易变迁,将从政府航贸易政策着手,检讨台湾在战前及战后的航运网络,及其在东亚经济区域所扮演的角色。(注:蔡采秀以台湾船业的发展为题进行研究,航运与贸易则分日治时期与战后二个分支计划,由刘素芬和汤熙勇各自主持。)
经济史研究不单是历史学者的专务,更需要具有丰富经济学素养的研究人员投入,尤其是以可靠的数据和经济学奠基的研究,可以处理历史学者较少触及的经济史议题。"中央研究院"的经济学者向来对战后台湾经济多所深入,对于战前的部分鲜少涉略。然而在这个集体计划中,有关台湾近百年的农业和工业的分支计划则是由经济学者担任。这一方面是因为战前的量化资料可用,尤其是台大经济系执行1950年以前的资料库之建立和研究已行之有年。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学者的学术关怀所使然,亦即关注台湾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连贯性,其研究成果令人期待。(注:战前或日治时期统计资料极为丰富,日本学者较早著手整理为工具书,如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出版的《日本帝国领有期台湾关系统计资料目录》(1985年)。近年台大经济系吴聪敏、叶淑贞、刘莺钏等人也编有《日本时代台湾经济统计目录》一书,1995年由该系出版。"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更有"台湾研究网路化"计划,建立台湾研究书目资料库。其中与经济史有关的,已有"台湾地权与租佃关系研究书目资料库",可由网络检索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la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