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1 1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谋理论:当代政治传播学的理性探讨
自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的便士报竞争导致了商业报纸为取悦尽可能多的读者而故意避免鲜明的立场,标榜价值中立和客观报道,以至于不加任何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报道成为的主流。电视不但继承了这一实践规范,更将它推向极致。于是,突发事件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事件的全貌往往被忽略了。其次,商业竞争使媒体从业人员形成完整的职业习惯、操作规范和价值系统,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从事新闻报道时的定势和取向。于是乎,媒体内容并非因商业竞争带来繁荣和多样,反而使它们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孔,其标新立异也只能在类似的媒体诠释和观众预期的框架中进行。结果,极其不公正的报道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缺乏其他说法支持的情况下,受众根本无法判断其真实性和全面性。一个总的来说非常和平的反战游行,在许多观众心目中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充满暴力冲突的事件。不仅如此,报纸和电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最后还变成为了,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但更多的阴谋并非如这一案例那么容易追踪和检视。例如西方政治学中有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式:多元竞争和权力精英。多元竞争模式认为:西方民主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权力向一切社会集团开放,各种势力通过多党制和议会制进行公开、公平竞争以及谈判和妥协,任何个别集团都不可能长期取得垄断地位。但20世纪60年代后,权力精英理模式的地位上升。它认为,在西方多党、议会民主制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形式,真正实质性的政治决策,是通过一小批精英人物在幕后操纵完成的。提出权力精英模式的人,如米尔斯(C. W. Mills)强调社会高层圈子内的密切联系 [11],巴克拉克(Peter Bachrach)关注政治议程的幕后预设,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关注大媒体的思想控制等等。如果将这种理论推至极端,就是“阴谋理论”。但假使我们深入美国社会的体制结构,就会发现,权力精英模式是更准确地反映现实。在表面上,美国制度中的总统、参众议员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掌管着最大的权力。但在美国社会日常运作的过程中,最高利益中心和实际决策中心,远不在于三权分立的政治家们的台前表演,而是处在幕后的,一个集社会等级、实力、文化资本等各方面特权于一体的利益集团。[12]
三、校验理论性的标准
波普在划分正确与错误的观的同时,还提出了检验理论科学性的标准。他认为,要判断一个理论(ory)是否是科学理论,重点并不在它能被证实(Verifiable),而是在于它能被证伪(Falsifiable)或具备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能为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13] 但波普的标准是否应像在科学那样严厉一样应用到社会科学上,这已成了一大论题。这一标准在对阴谋理论的认定方面,也时常让人困惑。
例如阴谋理论者认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是乔治W.布什与美国石油公司一起谋划的结果。但是,石油公司股价随后却下跌了,这一事实成为阴谋理论失败的经验主义证据。但他们还指出,战后主要美国石油公司对伊拉克油田展开掠夺,这却是支持这一阴谋理论的经验主义证据。一些数据看似证伪了阴谋论的观点,而另一些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
阴谋理论的批评者们有时也辩解道,许多阴谋理论并不能证伪。这一说法常常是正确的。例如,根据民意调查,尽管大多数美国人相信本·拉登与萨达姆·侯赛因有密切关系,然而它却从未得到美国政府的明确证实。鲍威尔(Colin Powell)曾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提供了一盒磁带,显示本·拉登与萨达姆·侯赛因有染。不过这盒磁带似乎是一种误导。还有有关微软、英特尔和美国政府联手的阴谋理论,认为这两家利用软件、硬件来窃取我们的机密和隐私。专家们认为微软在其Windows操作系统里开了“后门”,以换取美国政府在反托拉斯垄断方面网开一面。但即使放弃微软的操作系统,电脑机箱里英特尔的Pentium系列芯片上还有一个独有的序列号。用系统后门与电子序列号来对使用者进行遥控和追踪,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却尚未有证据证实这一阴谋理论。 波普认为,一个无论对错与否,都不能被证明是错的理论,是不能承认为科学的。但上述阴谋理论却可能暗示着,可证伪性的标准是很难或不可能应用到变量不能被独立出来的复杂环境中,尤其是社会和政治环境。按照波普的标准,“没有”政治上或历史上的假说是科学的,因为没人能令人信服地做出明确的、显著的、经得起检验的以及正确的预言。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阴谋理论根本就是无根据的、非理性的、虚伪的。只是,按照波普的标准,它们并非科学而已。
注释:
[1] 史学家通常使用术语“阴谋”来表示那些被认为真实的、已证明的,即使是似是而非,但至少又有点证据的阴谋。此外,术语“阴谋理论”有时也用来描述社会学领域对阴谋现象的尝试与努力。
[2] 定义Wikipedia,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spiracy_theory
[3] 马特·里德利 著,刘菁 译:《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第二十二号染色体 自由意志(3),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4页
[4] [美] 威廉·哈森 著,张苏 译:《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第5页。
[5] 据说,光明会的历史可追朔至古巴比伦时期的神秘组织,于16世纪在西班牙正式成为异端教派。光明会在背后操控每日全球大事、策划人类历史,预备着末日的魔鬼国度来临。近代,有关“光明会”的传说认为:历代美国总统除林肯和肯尼迪外,皆是“光明会”成员;现今流通1元美钞的反面,印有一座13层的金字塔,塔上有一枚发光的“邪神之眼”,即“光明会”的神秘徽章;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据信也是“光明会”魔鬼计划的一部分。
[6] Douglas Kellner, The Persian Gulf TV Wa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pp.67-8.
[7] Theodore 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1
[8] Antonio Gramsci, Edited by Joseph A. Buttigieg: Prison Notebook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6
[9] [英]卡尔·波普尔 著,范景中、李本正 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二十四节,北京: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0] Halloran, James D. Philip Elliot. Graham Murdock.. Demonstr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0
[11]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12] 李山: 中美关系为何起伏动荡? http://www.zaobao.com/zaobao/special/china/relations/us_visit/zhu070499j.html,1999年7月4日 [13] Popper, Karl 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3rd edn., London: Routledge. 1969, pp36-37 |
|